日进有功,跬步千里——临床CRO应该眺望远方

有临
2021.03.12
3347

日进有功-01.jpg


新药研发的征途上布满荆棘与无法预测的巨大风险。权威报告显示,2011年-2020年间所统计的12728个药物研发项目,从I期临床到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的成功率平均为7.9%,所需要的时间平均为10.5年,而其中肿瘤药物开发项目占到了33%,开发成功率却仅有5.3%——新药研发转化的困境再度成为业内外关注焦点。


这种困境正在倒逼企业加快思考,如何在保证提升科学价值的同时,能够做到多快好省的实现创新。


日进有功-02.jpg

毋庸置疑,在“耗时十年以上、耗费数十亿美元、成功率不足百分之十”行业常态下,复杂、庞大的产业链条上,任何一个微小的环节本质性变革,对产业优化都将呈现出巨大的功效与价值。

而对这种困局突围路径的探索,最先发生在关键的上游研发环节,并在2021年开局取得了里程碑式进展。


日进有功-03.jpg


2月24日,AI药物研发企业Insilico Medicine宣布其人工智能化学生成系统Chemistry42成功发现了一个新的生物靶点、生成了能够作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这一难治疾病的一个新的小分子,并成功通过多次人类细胞和动物模型实验验证,已开始为下一步的临床试验做准备。


不仅如此,Insilico Medicine从疾病假设到临床前候选药物,只用了18个月,花费约为200万美元,相较于传统药物发现流程,其在速效与成本控制上,优化幅度无疑是指数级的。


这一事件,无疑为智能技术在药物研发领域的深入和广泛应用打了一针强心剂。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直言:“我以前说过,AI最弱的地方是它没有创造性,只有人能创造出新的东西来,Insilico Medicine证明了至少在这个问题上我是错的。”


再看国内层面,虽未有像Insilico Medicine一样取得实质性成果的企业,但同样有一批企业在致力于通过信息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改善药物研发效率与成本控制。


日进有功-05.jpg


事实上,在专门的AI药物研发企业吸引业界眼球之前,主流的传统制药巨头们已经悄然布局,大手笔探索布局人工智能技术在新药研发方面的融合应用。早在2016年,强生公司就与AI技术开发和应用公司BenevolentAI合作研发新药,辉瑞也在同年与医学影像公司IBMWatson Health达成合作,运用AI赋能癌症药物研发。而国内方面,豪森药业也已经与基于AI技术的药物设计公司Atomwise达成合作,双方计划在多个治疗领域针对11个未公开靶标设计和发现潜在的候选药物。


国内外制药巨头的下场推动,无疑是改善行业困境最大的利好。但应当予以应正视的一点是,新药的研发转化上市是一条环环相扣、联系紧密的成熟产业链,仅靠上游环节的奋力改进,显然不能完全实现产业链条的最终优化。


对同样关键的临床试验环节来说,如不能跟进趋势,必然会导致木桶效应的出现。因此,无论是从企业个体长远发展来看,还是出于“唇亡齿寒”的行业发展观考虑,处在新药研发链条关键末端上的CRO企业,都到了适时做些眺望远方、布局眼下的关键时期了。尤其是对本土CRO企业而言,在国际CRO企业的先发优势以及当前行业内白热化的竞争态势的背景下,基于大数据、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等中国本身具有不逊优势的技术进行创新发展和弯道超车,实为良策。


作为一家年轻企业,有临医药自成立伊始就坚持创新发展的路径,聚焦于社会获益最高、研发难度最大的肿瘤新药领域,不断寻求和达成企业自身发展与贡献行业进步的更优平衡点。


在践行发展定位与企业宗旨的过程中,有临医药以药物临床试验领域内的诸多核心痛点为企业创新驱动力,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的技术应用开发,依靠专业背景的服务团队,为客户提供高效的一体化临床研究服务。


基于临床研究专业服务基础,有临医药已开发出能够实现单中心数字化、多中心在线协同的eDISC系统(研究中心临床研究管理系统),支持敏捷交付的方案设计和研究中心管理系统,国际品牌本地化部署的EDC系统、以及全流程自动化的IRC阅片系统等多个数字化工具组成的有临iSMO和iCRO智能系统集,并持续优化,以实现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临床研究服务。


...

本文部分数据来源

财经网:行业观|多家药企宣布暂停或终止在研临床试验研发风险大市场环境变幻莫测;健康界:国内AI药物研发行业盘点:起步晚,巨头入场,前景如何?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