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LC-MS/MS法定量生物样品浓度过程中,使用内标可校正因人员差异、基质效应、设备等因素造成的分析物信号波动,极大的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方法的可靠性。但如何对内标响应的检测进行适当评估尚未形成业界的普遍共识;直至U.S.FDA在2019年针对该主题发布了行业指引,为此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建议。
什么类型的内标响应状态可以说明样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呢?如下图显示,在同一分析批次中,检测样品的内标响应范围和校正标样/质控样品的内标响应范围相似,则表明样品分析数据是准确可靠的。
图1
在图2中,2号受试者样品的内标响应值虽呈现逐渐漂移的趋势,但其内标响应范围仍和校正标样/质控样品的内标响应范围相似,且有三个质控样品的内标响应落在样品的内标响应范围中,对仪器状态进行监控;因此该样品的检测浓度值仍是可靠的。
图2
那什么状态下的内标响应认为检测数据的不可靠性需要进行样品重分析,在中国药典第四部9012指导原则也明确提出了判断标准,即样品内标的响应与校正标样和质控样品的内标响应差异显著。U.S.FDA也列出了以下几种内标异常情况。
图3中可明显观察到第33针样品的内标明显高于其他样品内标响应。推测其可能原因是人员操作错误,加错内标量;图4中第29针样品至第43针样品的内标响应逐渐漂移出校正标样和质控样品的内标响应范围,且无质控样品内标响应落在其中,推测可能是样品基质或仪器故障造成,需要进一步调查;图5中2号受试者样品的内标响应和校正标样/质控样品内标响应均有显著差异,其基质和一般空白基质有明显区别;需要进一步调查或其他处理使之可以进行准确定量。
图3
图4
图5
因此在样品分析过程中,我们需要在现行法规的要求下预先在SOP中明确内标异常的定义和确定重复分析的标准,对异常内标响应的样品进行重新分析,如果重复分析的样品内标响应类似于校正标样/质控样品,则判定其分析结果符合接收标准;若重复分析的样品内标响应仍然异常,负责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需要使用额外的调查数据来证明不同基质(如样品基质和制备校正标样/质控样品的基质)的差异不会影响分析物浓度测量的准确性,调查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使用制备校正标样/质控样品的基质对受影响的样品进行序列稀释等。